王吉庆教授(华师大)

首页 > 专家论坛 > 王吉庆教授(华师大)
学校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 王吉庆教授

【王吉庆,1942年10月10日生,上海嘉定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基于因特网的课堂资源型学习的探讨
摘要
  因特网上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推动了资源型学习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资源型学习的产生及其意义,利用因特网在课堂中进行资源型学习的三种模式,以及基于资源型学习的教学的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最后指出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因特网  资源型学习  模式  原则  信息 

Resources-Based Learning In Classes By Utilizing Internet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ternet has become a primary resource of information.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based learning. It’s advantage can be developed with the proceeding of this kind of learning in class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ources-based learning, three models of the learning in classes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net, the roles of designing it and in the end some problems to be paid attention .
  Keyword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based learning  model  role  

一、资源型学习的产生
  “资源型学习”这一构想是与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的。该模式最先由Suchman(1962年)提出来的。它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想法:科学家用来解决与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应该教给学生。在探究式训练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疑难情境,学生必须对这个问题或疑难情境予以分析。教师对问题不能给于是或不是直接的正确答案。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在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解释,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探究训练强调的主要是过程。[1] 资源型学习强调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资源经过探究过程去解决问题。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其所承载的信息容量越来越大,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而使学习的资源由传统的课本等印刷材料扩充到丰富的网络资源。因特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课本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利用因特网主动查询新知,共同讨论,教师重在教给学生如何学——如何查找、收集、分析和交流信息,这就是资源型学习的充分发挥。

二、基于因特网的课堂资源型学习的意义
  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了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包括识别资源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实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

三、 三种实现模式
3.1    注重结果的模式
  教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前分组准备,查找资料,根据要求制作成网页、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在课上展示、交流,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如高二地理课《国际贸易》,对国际贸易意义的表现及世界国际贸易不平衡等主要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讨论学习,学生在课前准备《谁将是21世纪的贸易大国》一题,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全班讲解。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3.2    注重过程的模式
  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上网浏览,查找相关信息,下载、制作成作品,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的结论。如初三化学课《酸雨》,教师在课上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酸雨,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在课内上网查询资料,制作成Word文档,向全班展示,讲解自己所得的结论。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3.3    注重研究探索型的模式
  通过教师启发,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再进行探索,上网查询收集资料,得出结果。如高一英语课《走出国门》,课程内容分三部分:异国风情、出国须知和留学归来,学生根据国家的选择分组,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寻资料,包括到图书馆、书店、机场甚至大使馆等处,以及上网收集资料。上课时同学之间就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整理,从而达到广泛吸收知识的目的。

四、设计基于资源型学习的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同传统的、封闭的班级学习不同,资源型学习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教师的角色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地位,已由信息的给与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教师讲课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而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控制任务加重了。  
在设计基于资源型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4.1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
  资源型学习的中心是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探寻未知。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包括从因特网上查询信息、交流探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发表讨论等。
4.2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的原则
  协同合作化学习的理论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长足的进展。[1] 此外,在课堂资源型学习中,由于网络带宽及课时等客观原因,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把问题交给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小组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意见。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竞争性。
4.3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更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避免在课堂中出现教学活动偏离轨道的现象。

五、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大体分为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坚持贯彻以上的三个原则。
5.1确定问题
  资源型学习进行的前提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选择和确定是教师在课前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而是需要从多角度去考虑的,在因特网上确实存在有大量的可以查寻到的相关信息,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如在《酸雨》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酸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描述都很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其中的关键字在因特网上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的信息。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形成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提问,使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5.2 选择网站
  今天的因特网已成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私有或公共网络的组合,每天都有新的网络加入、删除或移动。现在因特网上有大约12亿个网页,而且每年大约增长一倍。[3]
  由于学生要自主查询资料,为了使学生不会迷失在因特网信息的海洋中,教师很有必要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节省学习时间。其中主要的一类是搜索引擎,比较知名的有雅虎(http://cn.yahoo.com),搜虎(http://www.sohu.com.cn),google(http://www.goole.com)等,在这些搜索引擎中可以实现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方式查找信息。此外教师还可提供其他多种类型的网站,以避免学生查找到的信息千篇一律,例如政府部门办的相关网站,如北京科普之窗(http://www.bjkp.gov.cn),其中就提供有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的信息资源。
5.3 组织教学
  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教师应确切地告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可以登录哪些网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对查找到的信息如何采集、整理,需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形式,确保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实施不存在疑难。教师应随时监督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评价所收集的与任务有关的每条信息的适用性,删除不适当的信息,最后对有用的信息按一定逻辑加以组织。
5.4 展示、评价学习结果
  学生对所查找的信息利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整理后,可以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时学生也可作为教师讲述他们从查询的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教师应对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做出总结。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技巧控制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深入认识共享资源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同时指导他们利用各种观点相互激发,指引其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4] 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只为了查寻信息而查寻。
  面对只需点击几下就可获得的资料,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客观、批判的态度。[5] 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因特网上的一些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甚至是有偏见的。还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最可靠的资料也可能被黑客们破坏,不像印刷品难以不留痕迹的更改,因特网上的数据是很容易被操作的。[6] 因此教师有责任鼓励学生以严谨、批判的态度浏览、查询因特网信息。
  由于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认知基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定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基础和学生本身的生活经历是他们展开新学习的条件和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基础,是否具备实现新知识学习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课题的学习能否顺利展开。[7] 教师要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兼顾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通过同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网上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共享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问题,因此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形成自己的结论时应认真区别、记录资料来源。

七、结论
  基于网络的课堂资源型学习是同传统学习模式有较大差异的,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因特网者这一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习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能够培养起创新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得到培养,更有利于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璐、盛群力    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 资源型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1999.11(154):12-14
[2] 余红   关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1999.11(154):45-47
[3] Ronald H.Rockland      Reducing the Information Overload:A Method on Helping Students Research Engineering Topics Using[J]   IEEE TRANSACTION ON EDUCATION  2000.11(43):420-425
[4] 张宏怡、李思维    网络远距离学习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1999.2(145):59
[5] 滕永超、徐佳欢    帮助学生鉴别互联网资料   中小学电教  2001.1(124):54
[6] Linda Marie Golian  Utilizing Internet Resources b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Millennium[J]     INFO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000.9(1):136-143
[7] 曹卫真  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    2000.12(167):11-13